很多人认为孩子是一张白纸,完全可以按照我们成人的意愿来描绘、设计他的未来,只要你对他严格,你想让孩子怎样,孩子就会怎样发展。更有父母,在社会“追求成功”的核心价值驱动下,认为孩子成绩好,可以“一俊遮百丑”,成绩不好,则“一丑遮百俊”,总觉得孩子长大要比自己强,要比别人强,不断可怕地攀比,有的父母甚至患上了程度不一的教育焦虑症,这不光是折磨孩子,更是折磨自己!
其实我觉得孩子不是一张白纸,而是一粒种子。生瓜得瓜,种豆得豆。是土豆,不要与冬瓜比胖;是辣椒,不要与豆角比长。而面对不同的种子,教育应该是什么样的呢?我认为首先要为孩子提供适合生长的土壤和条件,播撒阳光,及时浇水,帮助孩子走过每一个春夏秋冬,经历风霜雪雨。而不能一味的想办法去催生,通过过度的外界刺激去干预孩子的天性,破坏了孩子原有的成长轨道。
其次,我认为教育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,是长跑,不光要赢在起点,更要笑到最后。不同的种子,不同的孩子有不一样的成长花期,不一样的色彩,不管开花的早晚与颜色如何,只要是尽情绽放的花朵,是怒放的生命就都是美丽的。而在这个长跑的过程中,我们要做的是因材施教,抓住孩子成长发育的关键期,争取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。
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,当我们的种子在孕育的时候,我们要做的是静待、是引导,而不是去逼着学步的鸭子强跑,更不是去摇醒尚在冬眠的青蛙。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特长,每个人也都有自己的长处,我们要做的不是一味地避开短处,而是让孩子的长处发挥到极致。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是完整的,我们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全方位的人才。